自从过了大暑节气,天气是越来越热了,今年的大暑就在三伏天里,高温和潮湿将会持续一段时间A策略,很多人感觉热的受不了。
面对着高温天气,人们只希望秋天快要到来,好享受一下凉爽的天气,大暑过后就是立秋了,所以就有了“大暑小暑不是暑,立秋处暑正当暑”的说法。
立秋,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3 个节气,是秋季的起点,意味着暑去凉来。民间素有 :“早立秋冷飕飕,晚立秋热死牛”的说法,为这个节气增添了神秘色彩。
而今年立秋恰逢闰六月,这种特殊的历法现象更是引发了人们对秋后天气的诸多猜测。
关于早立秋和晚立秋的界定,民间有两种主流说法。一种是以立秋当天的农历日期为依据,如果在农历六月,就是早立秋;如果在七月,就是晚立秋。
今年的立秋恰好落在闰六月十四,从这个角度看,已过了六月的尾巴,算踩到了七月的 “门槛”,应属“晚立秋”。
另一种说法是以进入立秋的具体时间点来区分,在上午进入就是早立秋A策略,在下午进入就是晚立秋,更严格的说法是日出前为早立秋,日落后为晚立秋。
今年立秋时间是 8 月 7 日 13 时 51 分,明显过了 12 点,按照这种算法,同样是“晚立秋”。
这句谚语生动地表达了早立秋和晚立秋可能带来的不同天气走向。若为早立秋,秋天降温迅速,很快就能感受到凉爽的秋意,秋风瑟瑟,冷飕飕的感觉随之而来;
若是晚立秋,炎热的夏天似乎更加 “恋恋不舍”,秋后炎热的时间会更长,甚至可能出现“秋老虎”发威的情况,酷热难耐,连健壮的耕牛都难以承受。
那么,今年立秋适逢闰六月,到底是冷还是热呢?
从气候学的角度分析,立秋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就此结束。气象学上,连续 5 天日平均气温低于 22℃才算是进入秋季。
在我国,立秋后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盛夏的尾巴,尤其是南方地区,暑气依旧旺盛。今年立秋处于中伏阶段,末伏从 8 月 9 日开始,形成了“秋包伏”的格局。
一般来说,“秋包伏”时高温持续的时间会更长。此外,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北 2 - 3 个纬度,与大陆暖高压形成 “双高合璧” 的态势,在 850 百帕层面形成温度超 24℃的 “火炉芯”,这极有可能导致立秋后体感温度飙升 3 - 5℃。
再结合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,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每十年上升 0.26℃,高温日数增加 2.3 天。今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,秋季出现高温的概率进一步增加。从这些因素综合判断,今年立秋后大概率还是会 “热得人发慌”。
民间的谚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期的经验总结。然而,现代气候受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,全球气候变暖、大气环流异常、厄尔尼诺等现象都可能打破传统认知。
虽然“早立秋冷飕飕,晚立秋热死牛”这句谚语流传甚广,但从科学数据来看,立秋早晚和天气热不热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。
今年立秋逢闰六月,从各种迹象和科学分析来看,立秋后炎热天气仍将持续一段时间,出现 “热死牛” 的情况可能性较大。
但是天气的变化复杂多变,我们在参考民间谚语和传统风俗的同时,也要关注现代气象科学的分析和预测,提前做好应对不同天气的准备,以更好地适应季节的更迭。
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